2022年电子信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欧冠联赛官方网站

代码:10592


授权学科

名称:电子信息

代码:0854


授权级别

博  士

R  硕  士


欧冠联赛官方网站

202212

一、建设进展与成绩

一)方向凝练及队伍建设

学位授权点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24人,其中正教授15人,占比为62.5%;副教授6人,占比为25%;高级职称占比达到91.7%。博士18人,占比为75%

2022年,本学科本学科深度挖掘在“智能计算与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和物联网工程与应用”等研究领域学科建设基础与发展潜力,具体进展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在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本学科梯队以提升学科建设质量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学科建设相关工作,加强了学院教师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加快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增强了本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2. 汇聚高水平学术队伍,培育高水平优秀人才,产出高质量先进成果,构筑高水平优势平台,开展高水平合作交流,推进“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新模式。本学科校内教师新增8人,进一步提升了学科建设的综合实力与水平。

二)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落脚点。本学科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若干成果。本学科在校研究生66人,毕业研究生36人,就业率100%。其中,1人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就读生物信息学博士;3人进入腾讯、唯品会等互联网大公司,担任技术研发工程师;6人进入移动、联通等世界五百强大公司任职;7人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金融机构;多名学生进入广东广播电视台、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政府机关和大型国企担任技术研发和管理岗位。

本学科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互联网+、全国数学建模、“蓝桥杯”、“双百工程”等各类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并在多个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主要成果: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奖项3项,其中包括2项创新创业类三等奖,1项学术科技类二等奖;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获奖人数为7人,其中包括国家级奖项4人,省级奖项3人;“蓝桥杯”中斩获3项省级三等奖;“双百工程”获得校级立项31项,其中创业类立项8项,包含重点立项4项,一般立项4项;学术类立项23项,包含重点立项7项,一般立项16项。完成结项27项,其中创业类结项8项,包含2项良好,6项合格;学术类结项19项,包含1项优秀,7项良好,11项合格。

三)科学研究

1. 重要科研项目

2022年,本学科获批纵向项目 7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教育部项目 1 项,国家级项目子课题 1 项;横向项目 6 项,项目总经费 88 万元。

2022年,欧冠联赛团学统筹了双百工程、挑战杯、互联网+、三创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这些竞赛活动均与本学科建设相关。主要取得成效如下:“双百工程”获得校级立项41项,其中创业类立项8项,包含重点立项4项,一般立项4项;学术类立项33项,包含重点立项13项,一般立项20项。完成结项37项,其中创业类结项9项,包含良好结项2项,合格结项7项;学术类结项28项,包含优秀结项5项,良好结项8项,合格结项15项。第十一届“挑战杯”欧冠联赛官方网站创新创业竞赛,欧冠联赛“以微表情识别为核心结合推荐算法搭建表情基线数据库”项目荣获银奖,“顶头上丝小程序”项目荣获铜奖。

2. 学术论文

2022年,本学科发表论文 21篇,其中 A 3 篇,B 5 篇,C 7篇,D2篇。

3. 科研团队

为了快速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提升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学院组建了“数智创新与优化管理”科研创新团队。该学术队伍共计21人,其中博士占比高达85.7%38岁以下博士占比33.3%,培养突出科研创新人才,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本年度该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各1项。团队优秀青年教师肖银皓副教授2022年荣获广东省珠江人才称号。

4. 科研平台

本学位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欧冠联赛官方网站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欧冠联赛官方网站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教育统计应用实验室等,是支撑研究生提升学术研究能力,获得更多学术研究成果的高层次平台。

为全面保障科研,学科的实验创新中心大跨步发展,在有限资源下,圆满完成了数字化综合创新平台和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申报与论证工作,教育部安全检查和实验室自评估工作;直面难点问题,积极思考可行的方案,解决了实验楼505所存在杂物过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实验楼502多台机器硬盘故障问题以及实验楼807的蓝屏问题;创新实验室文化建设和团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实验室走廊和过道空间为师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舒适环境,稳步推进实验室管理文档的电子化;系统梳理实验室管理制度,补充完善相关制度。

四)社会服务贡献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产业化实践成果丰富。与山东大学等合作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置信城市信-物融合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总经费3892万元。扎根佛山,以技术顾问方式支持广东友易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等研发出与ERPMES系统对接的物联网基础硬件继电器控制以及传感器数据采集底板,帮助企业增值数百万元,成果获广东省高校成果转化大赛三等奖。

通过数字经济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与科大讯飞等合作建设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产业发展需求,助推产业链各行转型升级。先后与佛山、东莞、深圳等地的陶瓷、化工、塑料、门窗等行业协会、企业合作成立6个数字化实验室,助力行业智能化应用落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与广州市万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基于文本情绪的证券用户画像、智能投顾等多系统。并开展金融人才线上实训项目,疫情期间培训学生100人,解决了实习困难,为金融行业输送大量人才,在证券咨询领域具重要影响。举办“全国首届互联网金融标准化论坛”,与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联合举办“2018数字经济峰会暨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产业论坛”,通过产业峰会促进新经济产业交流。

五)学术交流

邀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朱庆华教授,吉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金晓彤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学院项目申报拔高交流会,指导我学院教师团队的项目申报。

2022年举办了《真实世界图象超分辨率处理》、《零模稀疏优化的罚函数法与分式优化的一阶算法》等多场学术讲座,及CCF信息系统专委走进广财活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库技术与前瞻,CCF信息系统专委走进广财活动——学者大数据与知识图谱等多个CCF相关学术活动。202210月至12月间,组织多次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每次由四名研究生进行学术主题分享与研讨答疑,同时邀请相关导师参会指导,促进学生学术交流,提升科研氛围。

六)学科整体水平和声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前是我校重点学科。为了快速推进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学院通过汇聚学术队伍、培育优秀人才、产出先进成果、构筑优势平台、开展合作交流,拟构建“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新模式,以帮助本学科快速发展,实现区域一流学科突破。

二、困难与问题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诸多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

1. 亟需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

虽然学院的师资队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但是科研综合实力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亟需引进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以应对未来发展的需求。

2. 实验室改造迫在眉睫

学院一直致力于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体验,然而实验室设施的更新和维护依旧还存在问题。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学院的实验室建设需要不断跟进和更新。我们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实验室设备及时更新和升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技术支持。

三、改进措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欧冠联赛官方网站工学学科的代表和支柱,其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将对学校的工科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进一步发挥其在学科发展、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具体地将采取以下措施:

1. 夯实师资建设基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遵循夯实基础,突出引领,辐射带动,激励保障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目标是努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厚德博学,精干高效,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师资队伍。主要举措可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强院”工程,造就精良师资队伍。其次组建“国际高端专家”团队,集聚多元海外资源。并加强数智创新团队建设。主要举措:一是实施“卓越人才强院”工程,造就精良师资队伍。二是组建“国际高端专家”团队,集聚多元海外资源。三是进一步加强数智创新团队建设。

2. 加强本院教学建设与国际化办学

一是积极部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工学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深化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形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体系,搭建与行业和企业合作的桥梁,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与行业领先企业的合作项目,探索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实验室建设工作模式,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前景。

二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注重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个性化需求,使其更适应未来高技能需求的发展趋势。建立科研团队和研究中心,聚焦前沿技术和热点问题,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院在学科研究方面的影响力。

三是解决专业实验室设备落后痛点问题。在学校资源支持下,建设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和数字化综合创新平台。重点突破支撑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实验室瓶颈问题。

四是对接海外优质资源,拟联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高校教师申报海外名师项目;落实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恒生大学等人才联合培养工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专业计划。

3. 提升本院整体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

本院积极鼓励学科教师申报国自科、国社科、教育部项目,稳定学科队伍,培育学科骨干,建设人才梯队,打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常态化、周期化地举办前沿学术讲座,为学科师生科研提供有力保障。稳步提升学科教育合作国际化质量和水平。推进教育部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项目,完成项目规定任务。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 营造创新人才成长和原创性成果产生的温床。